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节(2/4)

孙江成二孙平元两来。孙平元刚结婚。孙平玉夫妻带长孙富贵、二、三、四也来。孙江成幼孙平刚、幼女孙平会也回来了。帮忙砍树的共十几人,坐满一屋。菜仍是猪和荞叶。孙江成盛一碗荞疙瘩来给李老师,并说:“泡汤最好吃。”即舀一勺汤来。

,拉李老师坐下,李老师坐下半日,才隐约看清屋内情形。整间房只有几十平方米,尚有一半用作猪圈。猪从圈中,离火塘不过数尺。猪已饿了,阵阵哼,努力拱圈门。臭气冲鼻而来,李老师努力忍受,不得有什么东西封住鼻才好。孙平玉一补丁,脚上穿的是汽车外胎割成的一块胶,前后左右穿有四个,用麻线绊着。李老师说:“买的还是自己的?”孙平玉说:“胶底是买的。买回来自己拿麻线绊起。反正农业上的人,图价格相应。天晴还好穿,天就会打,胶会翻在脚背上来。”李老师说:“可以穿多长时间?”孙平玉说:“耐穿得很,它是汽车胎,人的脚板,怎么磨得过它,一双要穿好几年。”

天黑,屋内人多,一盏煤油灯所照有限,上好几盏煤油灯,才稍亮些。煤油灯是用墨的。把瓶盖戳穿,圆铁裹成的筒,筒内装一缕棉线,瓶内煤油经棉线浸上去,即可照明。夜里提灯外另有防护装置:把一段一掘得刚好能放下煤油灯的圆木四面穿孔,穿上四铁丝,与灯上方筒状铁丝网相连,筒上面接一铁丝。行时,将一去了底的酒瓶放网中,即可护住灯焰,灯光透过酒瓶照见路面。这仿佛灯,然不如灯多了,也本无法比李老师所带的电筒。

吃好饭,大家移到火边。这些人有孙江成堂弟孙江华、孙江荣之孙平文、孙平玉岳父陈明贺,同村崔绍云、王元富、郑国才等。草火极旺,李老师汗。大家见状笑说:“老师,我们这地方好不好?”李老师叹法喇山势雄峻。孙江成说:“穷山恶啊!大红山梁全县最,海四千多米。三伏天照样打霜下雪。岩、二岩、三岩,上下都是万丈的悬崖。之所以叫岩、二岩、三岩,就因是在第一、第二、第三个岩腰上。上下只有那么一条在悬崖上。横梁是因梁生的极蛮横而得名。黑梁森可怕得名。

孙江成来叫李老师,李老师与之回去。火塘里洋芋已烧熟,孙江成不断刨了递来。李老师接过了灰,就剥吃起来。不久饭熟,孙江成就劝李老师莫吃洋芋,等着吃饭。黄昏,煤油灯上。孙江成去把孙运发请来,即邀李老师上桌开饭。菜是两大碗腊,油煎洋芋丝,炒的荞叶。孙江成说:“李老师莫见怪,在我们这地方,只能这样待客了。”李老师也忙客气一番。孙运发说:“老师,我们这地方穷啊!不像别的地方,不说米待客,小菜也多有几样,我们这地方呢,莫说米了,连小菜都难来。现在还算好,逢年过节买得起几斤米来吃。解放前,即使过年,全村也只一两人家买得上米啊!这就是数一数二的人家。别的,都饿饭。吃得上米的,全县只有你们米粮坝。俗话都说‘金江有个米粮坝,别灾荒它不怕’。”李老师又客气一番,县城坝确是比这好多了。

荞叶味特别,李老师便问:“这荞叶怎么的?”孙江成说:“把荞叶掐回来,涨锅里渌一遍,捞来,用冷清洗,。要吃的,放在油锅里炒;要吃冷的,盐个蘸,蘸来吃。”恐李老师吃,即拈了一碗放在李老师面前。

孙氏父烟酒不沾。饭毕,孙运发自去休息。田氏忙着推磨、筛荞面。李老师问时,孙江成说:“我家今天请人砍树。”李老师见荞面被和成米粒大小的圆,倒吊锅里蒸,很是不解,便勾朝锅里瞧。田氏笑说:“这是荞疙瘩,用麦面和的,叫麦疙瘩。”孙江成说:“等一阵老师也尝一碗。”天将黑,屋内柴烟更。李老师又是满的泪,忙屋来。夕已去,冷风凛冽,虽是盛夏,仍如严冬。孙江成弟孙江荣牧羊回来,背着一背柴,累得气吁吁,在上坡的埂上歇了很久。复行时,挣扎几次,起不来。李老师跑去从后面使劲推柴,好不容易才将他推起来。孙江荣与孙江成一联房。孙江荣把柴背至屋前歇下,把羊关好,即提了毡褂,到房侧园里躺着。李老师冷得发抖,忙回孙江成家,伸手就火取。孙江成忙找件羊毡衫给李老师穿上,另抱些条形黑泥块来,烧在火中。李老师疑问,孙江成说:“这是草,又叫海垡。沟里的草烂了,成年累月,就成草了。这东西熬火,一块草烧一天都不会熄。你来法喇工作,要准备几样东西过冬:羊毡衫、草。少了这两样东西,无法过冬。”李老师谢,心下想:糟了,糟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