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作为当务之急的重大课题…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东北由于重工业比例大、国有企业比重大,很快在全国轻工业(大部分可以理解为第三产业)、非国有经济飞速发展的态势中落伍。接下来,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大批工人下岗。曾经位居全国前列的东北3省工业生产发展缓慢,经济位次不断后移,到1990年,黑龙江、辽宁、吉林第二、第四和第五,经济效益也处于落后地位。这一异常情况引起各方关注,被称为‘东北现象‘。
大量不良国有资产,因‘不敢、不愿、不想‘处置,无法流动造成流失,成了‘冰棍现象‘;政fǔ、企业急于向上要项目、要贷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项目却‘鞍前落马‘,成了包袱,陷入‘项目怪圈‘难以自拔;‘拨改贷‘、‘贷改投‘、‘债转股‘…,国家没少给政策,改革成本不断增加,却收效甚微。
萧宸深知,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有20多年比全国平均速度要慢。其中黑龙江人均职工收入,现在居全国第25位,比1978年前的前10名,退后了10多位。有时人均职工收入、人均农民收入不如西藏和新疆。
至于下岗失业问题,官方公布的数据只有5%以上。但萧宸心里很清楚,实际情况要严重的多。这也被学术界认为是第一次‘东北现象‘。
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量的进口粮食占领了中国内地市场。面对国际农产品竞争,东北农业又出现了‘新东北现象‘: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东北的欲米、大豆等农产品大量积压,从原来行销全国到难出山海关,逐步丢掉了市场份额。这是中国内地‘入世‘后农业方面遭受的重要打击。此被称为第二个‘东北现象‘。
严重的是,第二个‘东北现象‘是在第一个‘东北现象‘还没有完全摆脱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如同雪上加霜,加重了东北经济的困难。
两次‘东北现象‘,的确是东北经济发展滞后的缩影。
症结何在?‘共和国长子‘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惑中。
东北已经到了再不振兴就难有出头之日的时候了。
也就是这时,与东北经济相关的多路调研已经开始;也就在这时,被一些外国媒体称为“改革急先锋”、甚至被戏称为“小掌柜”的萧宸,被赋予重任,肩挑东北振兴大任。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计划,整体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领东北三省,以及财政部、国资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决策。
萧宸,这个年仅三十一岁,年轻得令人侧目的发改委副主任,东北办主任,能不能挑起这副看起来简直能把一个巨人压垮的重担?
一亿东北人,默默地看着、期盼着。
文成玺总理在东北调研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刘锴,财政部部长金仁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志林,国务院副秘书长王广,国资委主任李戎,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魏群,银监会主席刘青城等都陪同。这说明中央对于实施东北大开发的整体战略性和决心。这一次,文成玺总理先后来到鞍山、本溪、抚顺、辽都等老工业城市,考察了鞍钢等国有大型企业和东软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
文成玺到东北煤矿井下考察。先后到大庆、哈城、祥林和恒春等地,考察了大庆石化公司等11家国有大型企业,并在恒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他指出,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
萧宸知道,现在所进行的调研工作,相当一部分要上交中央作决策参考。
目前一份涉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整个经济振兴计划正在起草,而萧宸,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执笔”这其内容相当全面,外界也猜测,这标志着中央可能以“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为由,启动整个东北经济的全面发展。
萧宸如今其实已经很贴近高层决策中心,他知道其实中央振兴东北经济的政策由来已久,只不过新一届政fǔ加大了力度。同时,中央也不单纯地谈论和启动东北经济,而是可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带动中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