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057章蓝藻危机(3/6)

禾城市的情况较为严重,其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ⅳ类水体。

其实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已开发几十种技术与方法,但都未能阻止蓝藻的暴发。京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赵金东曾说:“蓝藻暴发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蓝藻把太湖弄脏了,实际上是人把太湖弄脏了。”

他认为,蓝藻水华来源于水体污染,是大量的不加控制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了水体严重污染。由于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它们与水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如果水体不流动,再加上适宜的温度,就会造成蓝藻暴发。

华夏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江高明表示,蓝藻是远比人类等高等动物出现得早得多的物种,迄今为至,蓝藻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33亿多年。目前已知的蓝藻1500多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为淡水产。除少数蓝藻能够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外,大部分蓝藻生存的温度在30~40℃之间。当水体达到了富营养化水平时就具备了发生水华的基本条件。

对此,华夏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立荣也发文论述,认为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是水体富营养化不断加剧和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结果,其巨大的生物量又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蓝藻会造成水体缺氧,引起水生动物窒息死亡,还会影响自来水厂的生产和自来水的质量,破坏水体景观。值得注意的是,蓝藻所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此。蓝藻还会不断产生和分泌次生代谢产物,如毒素、异味化合物等。毒素可引起水生和一些陆生动物中毒,并可能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异味化和合物可严重影响饮用水以及水产品的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国外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展了对水体异味的研究,几十年来,面对污水引发的蓝藻,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从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蓝藻水华研究至今,这个领域内的科研专家已经开发和提出许多项技术成果,具体有机械去除蓝藻技术、电磁波处理技术、化肥控失技术、水体氮磷藻移出技术、黏土除藻技术、化学固磷方法、生物酶分解技术等几十种技术与方法。但是,不管是化学杀藻、生物抑藻,还是生态治藻,也不管技术有多先进,效果有多好,还是未能阻止蓝藻的频繁暴发,技术并没有发挥出让人信服的巨大威力。

面对蓝藻,人们想到的治理措施更多的是技术上的。

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太湖流域的农民所采用的方法,把蓝藻打捞出来,用来沤肥,哪里土地贫瘠,就把它上到哪里。有农业专家认为,蓝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而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特别是蓝藻内含氮量高达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立方米蓝藻可生产4公斤氮,相当于8公斤niào素,尤其是打捞蓝藻能有效地减少湖水中的氮和磷的含量,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吴城以前也一直是以这种办法对抗蓝藻的。但是由于无法突破打捞困难的瓶颈,这种方法难以应对大规模的蓝藻暴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