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国有疑难可问谁(3/5)

和眼睛都笑成月牙形。他自己有四个孩子,又养了十几个烈士子弟和战友的子女,组成了有名的大家庭。

沿走廊出去,贺龙靠着一侧走,时不时还习惯地拿手敲两下墙。这个习惯几十年,至今改不在家也改不这习惯是过去经历了严酷斗争的证明,本是防夹壁墙,防有伏兵,久而久之就成了改不掉的习惯。

到了院门口,罗帅的车已到。贺龙让忠心耿耿的警卫参谋王金水上他的那辆专车,自己不坐自己车,钻进了罗帅的车,为的好聊天。

贺龙与罗荣桓是在红军大三主力会师后,才相见认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不在一个战略区,只是中央开会时才见见面。一九五四年底,贺龙调北京,与罗荣桓同住东交民巷八号,接触才渐渐多起来。

奇怪的是,罗荣桓与林彪早在井冈山便熟识并长期共事,到解放战争更是与林彪配合,在东北打得石破天惊,消灭国民党百万精锐部队。然后挥师入关,直扫荡海南岛。这样长时间的共同奋斗,两个人却始终保持同志关系,未能建起私人友情。罗荣桓与贺龙相识虽晚,接触虽短,却迅速建立起深厚的私人情谊,两个人“称兄道弟”比亲兄弟还亲;他们的夫人薛明和林月琴也是情如姐妹,常常形影不分;两家的工作人员也编在一个党支部,亲热如一家人。

罗荣桓是“党内的圣人”办事从不徇私,毛泽东赞赏他,高岗这样的野心勃勃的人也叹服他。像他这样人圣贤之人择友当然是将人品放首位。因为朋友毕竟有异于同志,同志是政治上的志同道合,朋友还需讲性格、感情、交往以及品德。

罗荣桓说:“我在大学读书时,就知道贺龙的名字。”因为贺龙“出道”早,从事革命活动早,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是国民革命军中的一员名将、骁将。

罗荣桓还说:“贺龙性格开朗,豁达豪放,为人坦荡,你一眼就能看到他的心,有一股强烈吸引人的魅力。”

贺龙喜爱并善于交游,坦坦荡荡,有一种天真、纯洁、善良的气息扑面。他交友比罗荣桓广泛得多,但友情的深厚不同。比如与罗荣桓,友情就超出一般,是特殊的深厚。他说:“荣桓憨厚稳重又聪慧睿智,一身正气又周密细致,大有学者风度,跟他在一起愉快放心。”

贺龙比罗荣桓大几岁,平日里聊天,贺龙少不了谈谈当年在“哥老会”的生活,什么“龙头大爷”“风头大姐”的,毫无顾忌。罗荣桓听过了新鲜,就把贺龙叫成“龙头大哥”私下里再没第二种称呼。贺龙长期领兵打仗,养成雷厉风行,敢决敢断,敢于负责的作风;罗荣桓长期当政委,遇事冷静,深思熟虑,耐心细致,两个互为补充,如今在军委配合工作,大事上往往不谋而合、十分默契。

然而,罗荣桓向毛泽东鼎力举荐贺龙任国防部长,还不仅仅在于友情深,配合默契,更在于欣赏贺龙的品质和风格,赞同贺龙对军队建设的思考和做法…

第二天午饭后,车到浦口。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副政治委员肖望东和政治部主任鲍先志到车站迎接两位元帅。

那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专列要靠轮船渡过江,需一个多小时。正好汇报军情。

罗荣桓笑着指指许世友:“你上过少林寺,”又指指贺龙:“他上过武当山。”然后将大手在他们两人之间慢慢一划:“和尚对道士,出家人不能打诳语。”

车厢里哄然爆出军人所特有的豪爽大笑。许世友在少林寺学艺八年,贺龙上武当山切磋武艺,至今传有他与武当门人比试武功的诸多故事。共产党争天下,广招人才,和尚为将,道士作帅…

可是,笑过之后大家都显出严肃。庐山会议结束不久,全国经过反“右倾”讲真话确实需要点勇气和胆量。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