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使逻辑更无法适用。不过,仍然有分学者研究中国的远古时代,却没有提
和现代相关的问题。就我的观
而言,这实在是很可悲的浪费,因为当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即将
合之际,所有的中国历史学家都应该对此目标有所贡献。如果看到事情无可避免要发生,却不曾努力让自己的辛苦不白费,简直是故意自外于这一切。
我相信许多同事都意识到这些缺失和风险,有些人私下表达他们的关切,但要快速调适并不容易。即使是西方世界的学院派人,都无法避免自
的官僚架构。这个问题牵涉到经费、权威、传统、组织、教材、课程、
版标准、来自其他系的压力、大学间的敌对竞争等等。急着改变可能重蹈
克·洛德的覆辙,或是正如亚瑟·莱特指
,要先确定九十五
主张。现在,没有任何学术单位的牵绊,也没有任何工作可丧失,我终于可以行使作者的特权。
回忆录的形式可以让我和一般读者对谈。由版社最近
版中国书籍的数量,可以得知
国大众对中国
到兴趣。我想呈现的是站在
国立场的我,在我六十一岁的生命中,绝大
分的时间可以平均分成中国和
国两
分,我在中国住了二十八年,在
国住了二十七年,其中最后五年是以
国公民的
份。其他六年则呆在印度、缅甸、日本及英国。我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训练来自中国,但我对历史的了解,包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是住在
国数十年所发展
来的。我可以说,如果我没有离开中国,就不会有今天这番认识。如果我只在这个国家住了五年或十年,也不会有相同的了解。安·泰勒(AnnTyler)曾说,她在街上无意中听到一段对话后,必须让话语在
脑里漂
一段时间后,才会说“我懂了”再加上文化差异,我如果要
备类似的反省力量,其教育过程远比一般人的想象还要长。但我反省分析的方法,基本上和小说家没有太大的不同。我阅读的东西,听过的对话,在中国见证的事件,都只有在我迁居多年后才产生意义。由于离主
很远,又有够长的时间来发展后见之明,终于可以
到我说“我懂了”此
没有必要引
术语和定义,如果观察者确有能耐,就可以从事件和稍纵即逝的念
中报
事情原委。
从我的观来看,这件事比起和纽普兹纠缠不清重要多了。至少我在被遣散前已开启大历史的理论,我将
版的书也已指
不同的方向。我希望格尔可以同意,对我而言,如果要
行这个计划,她的持续支持和牺牲是不可或缺的。
扩大参考架构的优势在于,一旦界线清楚,才更容易看到长期的发展。在国共内战后三分之一世纪的今天(译:作者撰作本书时),就历史观
来看,甚至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可以视为不只是对手,而且还在一个
大的运动中互补,只是彼此偶有重叠。以此观
视之,我们阅读中国现代历史时,就不会连连沮丧,反而会看到全本的戏剧在
前开展,朝向可以描述的结局,不再缺乏希望与期许,纵使还会有挫败及暂时的逆转。中国历史很可能即将
世界历史,不但是空前的
展,而且是实质上的
和,许多事实和事件都可以支持这个乐观论调。历史学家只要定
时期的前端及后端,其间的里程碑会展现
一致的直线
展。没有一件事会被隐藏或消除,没有一件事会无法诠释,也不会只重复过去的错误。西方的历史经验也可以证实这段历史。
我很清楚,采取这样的立场让我孤立无援。多数历史学家不在乎重新评估远古的事件,甚至以夸张的角度来看古代的伟人。但我认为,即使是蒋介石和泽东的作为,也应该被放在三四百年的历史架构内来审视,他们的意见并非对历史问题的肯定解答,他们终究必须
纳
历史学家的视野。我的这番见解很可能让自己显得傲慢荒谬,甚至有挑衅和引发分裂之嫌。数年前,已故教授亚瑟·莱特看完我的立论后,对我说:“如果你想确定你的九十五
主张,就要让别人知
这些是你的九十五
主张。”我设法找到一位正直又有名的编辑,他对我的史学观很有兴趣。但他试着
版我的作品却没有成功,事后写信给我表示,为了要被接受“必须很有名气,才能靠本
的威望压垮敌人。”
在上述的建议中,一是调权威的存在,一是反抗权威,让我十分困惑,左思右想,徒劳无功。事实上,在我一生中从来不打算当极端分
,更不用说要像
丁·路德一样,开启另一波宗教改革。我甚至没有打算宣称自己的原创地位。对我来说,大历史的概念是无意间得之,是生活经验的一
分。在
国当研究生和劳工时,我常被在中国的痛苦回忆所折磨,不时陷
沉思。后来当教师,拿着麦克风站在五百名大学生前,无法立即解释:为何康有为失败了,孙中山失败了,袁世凯失败了,张作霖失败了,陈独秀失败了,蒋介石失败了,而
泽东也失败了。为使我的讲课内容前后一致又有说服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说,中国的问题大于上述人士努力的总和。中国文明将和西方文明
和的说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事件。上述不同阶段的失败必须被视为阶段的调适,以达成一致的终
。对我们这些有后见之识的人来说,这
很明显,但舞台上的演员看不到。上述推论已够惊人,而前景中现代科技的加速演
,使我们不能将昨日的
条新闻视为当代事件,必须当成历史来
理。上述
因素让我没有太多选择。
问题是,虽然我不免自恋,但决定版的人可能会说,在
理学术内容时,我应该遵照学术的格式,先要有术语和定义,然后再把我的论
定义在历史的某个分支之内。如果建议是由商业
版社来
书,那么我就应该让主题更为轻松有趣。注释必须剔除,内容要重新编排,让住在郊区的读者能放松自己,这才是将产品推到市场上的唯一方法。
我听得太多了。
8月初,《剑桥中国史》在普林斯顿的工作坊有个长长的周末假期。那个星期五和下个星期一都不开会,也没有特别活动,让我们可以偷溜去几天。格尔已经来电多次,要我去曼菲斯住几天,但我
发前,在杰斯特图书馆被几件事耽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