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32西南夷(2/2)

不过是宗族聚邑而成的蛮夷仍能对汉产生多大地威胁?若不是吕辟胡败得太惨,各人又亟求封侯之赏,这边境的反岂能上大将军幕府的议事日程?

与其说那些蛮夷君长是臣服于大的汉室,倒不如说他们是向不吝军力的武帝臣服。

霍光愕然,半晌才对杜延年:“也只有你敢说这样地话了!”

始元四年冬,军正王平与大鸿胪田广明等并,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上曰:“钅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亡波为钅句町王。大鸿胪广明赐爵关内侯,邑三百。”

“善不善岂是说便可以的?”霍光并不在意“我拟以军正王平与大鸿胪田广明分兵并,不设将,君可以以校尉将兵从之。”

这个安排让杜延年一怔:“将军以为西南夷必败?”——

大鸿胪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

汉制,非军功不侯。但凡男儿,谁不想博封侯之赏?

随后地议题便是例行公事了。

武帝连续三年对西南用兵,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西者置初郡十七,却皆以其故俗治,无赋税。郡县吏卒地给养和车,均由旁郡供给。

最后,还是杜延年的话终止了争论:“汉以故俗治西南,然诸夷频反。当以法约束,以使其对汉有所敬畏,臣以为大鸿胪或者军正为将最合适…单以事论,也当是大鸿胪最合适!”——

“敬诺!”杜延年长跪应允。

杜延年没有否认,微微一笑,垂首:“以田君之才,为大鸿胪实在不合适!”

迁法几乎是贬谪了…

营地,修路、移民,以为基础,促其稳定地发展并大汉的统治——

大鸿胪。掌诸归义蛮夷,原名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霍光十分笃定。

杜延年沉不语,心中虽有些不信,却也找不理由反驳。

人选一多。决断便困难了——毕竟,谁也不是才卓越,远胜旁人。

军正王平,字心。齐人。军正,掌军中执法。不属将军,将军有罪则奏闻,二千石以下则行法。王平掌军法多年,谙律法,秉持公正,素有碑。

杜延年轻笑:“若是侯爵之赏,便算不得什么了!”

霍光,随即问:“君不想与战?”杜延年并没有请战。

蛮夷不知礼义廉耻,只知弱之势,除了战、战胜,是不能让他们真的臣服的。

杜延年一怔,随即:“臣不善兵事…”

待议事结束,霍光将杜延年留了下来,两人端坐沉默,似乎谁都不想开,最后,为人属吏的杜延年不得不先开:“将军可是有所教?”

霍光希望亲信占据更显要的地位,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霍光:“西南夷不过乌合之众,难成气候!”

霍光——田广明的才能的确不在掌诸归义蛮夷的大鸿胪之职上。

宽泛的政策虽然有利于西南的稳定,却也意味着朝廷对西南诸夷并没有大的约束力,因此,当武帝驾崩,西南夷的反叛也就可想而知了——

“汉之大敌…始终在北!”

安排绝对不是如临大敌的阵势!

显然,杜延年是着于长远的,其它人无法反驳,只能捺下自己的盘算,表示同意。

“…臣以为,田君之才仍在治理地方上,三辅长官或许更适合他。”杜延年沉了一下,还是说了自己想法。

幕府属吏不论,单是朝中公卿百官,上请战之奏的便不少——大鸿胪田广明、光禄大夫龙额侯韩增,甚至上官安与范明友也上书请战。

大鸿胪田广明,字公,郑人。以郎为天。功次迁河南都尉,以杀伐为治。元狩中,郡国盗贼并起。迁为淮太守。田广明为淮太守一年多后,发生了一件事,让其了天——故城父令公孙勇与客胡倩等谋反。胡倩诈称光禄大夫,从车骑数十,声称自己为使者前来督察盗贼之事,驻于陈留传舍,打算趁太守谒见之时,擒住太守。田广明察觉有诈,发兵抓捕,皆斩。先帝以广明连擒大。征为大鸿胪。并擢其兄田云中代为淮太守。

霍光摇:“幼公方才还有话未说完…”

于是,议题迅速转下一个更关键的问题——谁为将?

倒不是没有人选。

京兆尹、左冯翊与右扶风是为三辅,秩皆二千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