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008章萧书记调研(5/6)

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3以上,纺织业占1/5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占1/6以上,名列前三位的都是农产品加工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是宿豫经久不衰的“黄金”项目,农产品加工业是宿豫永不褪色的“长青”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宿豫农村的增收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华夏“三农”问题严重,根本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农产品缺乏一个稳定的产业转化基础,没有形成“增产—转化—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但是,这并不代表农业本身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看农业产业化的水平。近几年来,宿豫围绕蔬菜、花卉、畜牧、林业、水产、蚕桑六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大批农民赖此得以致富。2004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达到12%,今年1—9月份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幅度达到16。3%,来自农业产业化的收入占了相当比重。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自身效益来增加农民收入,不因时、因地而变化,具有长远的效应。

推进农业产业化,缓解了宿豫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目前,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冲动和外在要求愈来愈迫切,但宿豫中心城市的龙头效应尚未完全形成,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为有限;苏南等发达地区由于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很难大规模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并由此带动流通、中介等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找到就业岗位。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完全可以使农业成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可以在产业化中自我消化。

如何实施农业产业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宿豫党政班子认为,从宿豫的具体实践来看,要注重抓好三点:

发挥市场作用,强化行政推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步骤,也是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政fǔ应以引导和服务为主,减少行政干预。放手让农民自主经营,并不是说政fǔ就无所作为。政fǔ要通过制定农产品布局总体规划,引导农民农业结构调整,而制定这个规划,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首先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其次是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

培植龙头企业,壮大种养规模,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条。先培植龙头企业来带动规模的扩大,还是应该先扩大规模来吸引加工企业,这是两种不同的产业化模式,殊途同归。具体选择哪一条路,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如果当地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自然应该先引进加工企业,再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如果当地的农产品种养规模尚未达到吸引加工企业落户的程度,就要踏踏实实地先做资源规模扩大的文章。许多地方在实践中已体现了这两种模式。

注重政策引导,创新利益机制,固化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农民、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之间的利益既是相互矛盾的,一方多了,其它各方就少了;但三者又是统一的,如果哪一方无利可图,这个链条就会断,另外两方的利益也不可能实现。处理好这一矛盾,需要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关系,依靠市场机制使其走向平衡、协调。同时,政fǔ也需要发挥政策调节的作用,采取一些特殊举措、优惠政策对利益分配进行调节。农民没有积极性,利益就适当向农民倾斜;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需要大发展,利益就可以向企业倾斜。总之,政fǔ要时时处处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运用政策杠杆调节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之和谐一致地共同向前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