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当他签完字之后,嘱咐杨锦风一定要送请中央审阅。杨锦风当然照办了。不久,杨锦风向他报告,中央审阅了补充文稿,表示完全同意,并相信三卷文选再版之后,对于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思想、理论、政治水平将会起到重要作用。萧老认真地听完之后,欣慰地点点头,安静地休息了。
萧老的三卷文选,是他的思想、观点和主张的集中反映,也是他留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萧老担任中央领导职务,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并且参与了向第三代的顺利交接,他的这种经历和地位,在党内是相当少见的。在他丰富而又曲折的经历中,他对自己的信念和观点始终是坚定不移的,并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萧老一生淡泊名利。他曾经书写过这样一个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萧老非常谦虚,历来不愿意宣传自己。萧老伟大光辉的业绩,特别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他一起战斗过的同志和党内许多同志是十分清楚的,而且是深有体会的。每逢党和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都想念萧老,都希望知道他有什么意见。
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萧老发言说,对功劳要有正确的看法,第一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他特别强调,这样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这些话,不是光说给别人听的,他自己就是带头这样做的。1982年在编辑出版他的1949年至1956年文稿的时候,他特别嘱咐在后记中要说明,他在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期间,所有的重大决策,都是在调查研究包括他做的必要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作出的,并报请党中央批准的。在具体工作中,侯孤涛同志(当时侯孤涛是中财委副主任)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强调,大家在阅读这卷文稿的时候,如果觉得那一段工作还有成功之处,绝不要把功劳记在他一个人的账上。
1949年5月,萧老从东北调到中央工作,住进北长街71号(现58号),一住就是30年,房子从来没有大修过,萧宸小时候甚至有发现屋子冬天有漏风的现象,还是萧老自己找破棉絮堵了风口子。1976年唐山地震后,房子出现裂缝,有关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建议房子应该翻修了。但萧老坚决不同意。他说,我的房子比四周老百姓的房子要好得多,为什么要翻修?把这样好的房子拆掉重建,老百姓会骂死你的。如果是为了防震,搞一点钢架支撑一下就可以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萧老重新出任中央领导工作,身边工作人员增加了,住房不够用了,经有关部门再三建议,他才搬进中南海。
萧老性格内向,平常说话不多,但勤于思考。他不喜欢客套,讲究实在。他更反对办事送礼、走后门。他对送礼办事的人,批评起来,是一点情面都不讲的。前几年有一回他的家乡有人送来一份精美的文房四宝,同时请他为准备开办但还没有正式批准的一家公司题词。萧老听了很不高兴,当时就变了脸,说这个词不能题,我一题词,就等于强迫主管部门批准成立这家公司了。他要当时正好去看他的萧宸亲自把送来的文房四宝如数退回,而且嘱咐杨锦风要向东方市委通报这件事。
萧老到外地,从来不准当地领导干部到机场迎接或者送别。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到“不接不送”而“不请不到”则是萧老会客的一条规定,即使春节老朋友来拜年也不例外。他说,电话拜年最好,既省时又省力。如果都来登门拜年,大家都受不了。——80年的革命工作,70年的中央领导干下来,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那个人数如果说出来足以让不知华夏政坛底细的人吓得大脑ch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