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老在工作之余,或者同疾病斗争之时,能够静下心来得到休息,就是得益于听评弹。评弹是行于江南民间的一
说唱艺术。萧老从少年时代起就喜
听评弹,先是跟他舅舅在当地镇上的茶馆里听书,后来听上瘾了,有时大人不去就自己去,靠在墙边站着听。他曾笑着开玩笑似的跟萧宸说,这叫听“戤
书”后来由于从事革命活动,听评弹就中断了。1959年,他患心脏病休养期间,开始重新听评弹。在这之后的40多年中,他听的评弹书目之多,在全国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评弹界尊称他为“老听客”萧老还广泛接
过各
派的评弹艺人,同他们一
研究发展评弹艺术的问题。他鼓励评弹界要“
人、
书、走正路”
这天早上赶来医院看望爷爷,萧宸又带来两盘评弹光碟,这是吴城两会代表带来送给萧宸的,确切的说是王文远拿来的,他知萧老
听,萧宸跟他说过让他方便的时候帮他带
新的评弹碟
来,只是两会之后萧宸忙得脚不
地,各地争取中央扶植的人从长安街排到了渤海湾,有些省长都留京不走,萧宸这个分
发展规划、就业和保障以及地方司的副主任,实在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几半来应付,送碟
的事情就这么耽误了下来,倒是今天“得了空”
萧老无论到外地,还是有病住院,评弹磁带和老式放音机,是必备的品。这次在京城医院,当然也不例外。病房走廊两旁都存放着用木盒装的评弹磁带。这些磁带是东方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老式放音机的维修也是由东方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
级工程师承包,由于机
太老了,每年总要维修一两次才能正常运转。这一次萧宸实在是“不想麻烦人家”修了,那
老式产品萧宸看了恨不得给送去博
馆,于是这次他是自己买了个新的来,用光碟播放。至于带来的录音,则是爷爷过年的时候提到的,他想听的“闯王
京”这个光碟是王文远市长亲自跑了吴城广播电台和吴城评弹学校才
到的。
萧老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持收听各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以及15分钟的国际新闻。不
工作多忙,或者
不太舒服请医生来检查占去了时间,他也从不放过收听或者补听新闻联播。后来年纪大了,动作慢了,收听时间赶不上,机要秘书就给他录音,这样他就方便多了。他收听新闻是非常认真的,同看《人民日报》
而当年萧宸在他的“监督”下度过学生时代,自然也因此被要求练过笔字,这也是萧宸能写得一手好字的原因——能写好钢笔字的人,不一定能写好
笔字;但能写好
笔字的人,没有钢笔字不好看的。不过萧老和萧宸练字,却不是相同的字
。萧老
沉稳,老来自我解压,放权不问国事,练字也遵循这个风格,走飘逸
尘路线。萧宸小时侯,在萧老看来比较
(这是思想代沟,其实现在的小孩
谁不
啊,越聪明越
),所以让他练颜
,因为颜
楷书结
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
圆厚,气势庄严雄浑。后来甚至让他练隶书,为的就是磨练和影响萧宸的心
,让他日后能够更加方正而又不缺圆
。只是有时候这人呐,
是压不住的,萧宸最后写得最好的,却是柳
,柳
虽然跟颜
并称“颜
柳骨”有相通相衬之
,但风格也有不同。最后萧宸的字取匀衡瘦
,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
画
利
秀,骨力遒劲,结
严
而又潇洒自如。这也是历来萧宸的
下都乐意看萧宸
文字批示的原因之一,不论批示的是什么,至少那字看着都让人舒服。
萧老锻炼还有一
办法就是散步和打太极。晚年由于病情发展,他散步距离越来越短。但直到住院前,他仍
持让工作人员扶着在房间里活动,情况稍好的时候,仍要摆几个太极的姿势,
会那
天人合一的圆
。他
持走路和打太极来活动
骨的这
毅力是惊人的。在医院里,
神好一
的时候,他也提
过,要到院
里走一走,打一遍太极这样的要求。但终因
太弱,而没有能够如愿。
必要的事情,必要的时候,要这样。但是,三班经常都排得满满的,总不是个办法。他还说了一句萧宸认为格外
辟的话:开会不要开死人。
萧老住院,倒也不是卧病在床不能活动,他除了听评弹,还每天上午站着、手腕悬空用笔练大字,这也是萧老锻炼
的一
办法。他从80岁开始练大字,一直练了20年,20年如一日。每次时间,开始半小时左右,后来因为年纪大了,
照医生的意见,减少为20分钟左右。最后到10分钟左右,写完大字之后,他还经常自我欣赏,寻找
病,以便下次改
。因为过去他练大字不多,开始时笔甩不开,后来逐渐甩开了,书法日见臻
,他自得其乐地说:“现在的字有飘逸
了。”
另外补充一句:萧老是这家吴城评弹学校的荣誉校长,这家学校是1962年由萧老建议创办、国家文化资扶持、江东省人民政fǔ批准成立的省属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是全国唯一培养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被国家教育
授予“国家级重
中等职业学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