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商务部2月上报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办法》的意见征求稿中,对违规企业进行分级管理的条文已经取消。
显然,商务部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政策性限制,这使得它们在国内的扩张势头加快了。
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华夏零售业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恐慌来自于想象,而不是现实。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在2003年全国前30名连锁企业中,外商投资的有6家,分别是家乐福(华夏地区各企业)、华润万家有限公司、苏果超市有限公司、沃尔玛华夏有限公司、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好又多超市连锁公司,合计销售额为495亿元,占前30名连锁企业销售总额的18。3%,店铺数为1748家,占前30名店铺总数的16。9%。可以看得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市场份额上,目前仍然是内资连锁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最值得担忧的不是外资,而是内资的盲目扩张。”摩尔百盛总经理黄志强坦言,这3年来内资企业在营销观念、市场化和内部管理上获得长足进展,但在扩张布点上显得有些疯狂,目前流通业最缺的是市场调节手段。
“这种状况很像1997、1998年的情况。那时以亚细亚、赛特、华联为代表,在内地市场四处布点,结果由于内部人员贮备、管理等不足最后不得不收缩战线。”黄志强认为,内资企业加入到外资品牌抢地盘的阵营中,却缺乏外资企业的慎重和理性,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它们对华夏市场有着良好的预期。而它们的对手显然也持相同的看法。
招商证券分析师胡鸿轲说:“华夏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未来5年还将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
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含外资)年销售总额为2704。2亿元,同比增长29。9%。而仅沃尔玛一家公司,去年在华夏直接和间接购买的商品就已经达到150亿美元。
2003年4月百联集团成立,表明华夏流通业开始步入整合发展的新阶段,向相对集中的“寡头垄断竞争”演进。
2003年排名前30位的连锁经营企业中有9家企业的销售额超过了100亿元,比20第30位的连锁企业销售额为第30位的连锁企业销售额已经达到26。1亿元。2003年店铺数增长超过100%的有2家,另外还有10家企业店铺数增长超过了50%。
此外,原国家经贸委作出了部署,前年开始建国以来第一次将国债技术改造投资用于流通领域,共投资69个项目,贷款73。8亿元,贴息6亿多元,支持连锁、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项目的技术改造,支持零售企业做大做强。
对华夏零售企业来说,这些都是好消息。但是有一点他们必须意识到,他们不可能永远依靠政fǔ的扶助“商业航母”的形成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商务部副部长张智罡说,未来5至10年内培育出两三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具有华夏特色的连锁企业集团,这固然令人兴奋,但是更有意义的是,这样的图景是如何在市场中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