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各级政fǔ尽快建立起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和租售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但廉租房制度建设由于责任不清、资金来源缺乏等问题一直没有实质进展。对于地方政fǔ而言,廉租房建设无益于财政和政绩。特别是在土地出让招标拍卖的今天,廉租房建设会减少土地出让金收入,而该收入在某些经济落后地区政fǔ的财政收入中,甚至占了一半以上,他们自然不肯去办。而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由于无利可图,故也反应冷淡。
而在萧宸的前世,直到2006年,在商品价格飞涨,经济适用房建设制度被广为质疑的背景下,要求加强廉租房建设的呼声才越来越高。该年政务院颁布条例要求地方政fǔ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部分按一定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并为参与廉租房建设的开发商提供银行信贷便利。从后来的实践来看,当时的廉租房数量未能覆盖所有符合标准人群。由于标准过低,大量被排斥在租住标准之外的人群仍然无力购买住房。
而萧宸如今想做的,就是如何在放宽这一标准、让更多无力买房的群众受益的同时,又不至于让吴城市的财政背上难以承受的包袱,继而导致吴城财政体系的崩溃,因为吴城财政如果崩溃,其实最后真正倒霉的还是吴城民众,对于这一点,萧宸心里是再清楚不过了。
萧宸在吴城推出廉租房的时候,国内很多人还不知道廉租房是个什么东西,也不清楚为什么有那么多媒体闲得没事去关注吴城搞的这个东西。其实,廉租房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廉租房在香港叫“公屋”在美国和加拿大叫“社会福利房”在其他国家也各有安排。总体来说名字都可以叫廉租房,实际上大部分房租是从穷人领取的社会福利金中扣除的。他们只要交纳很少,甚至完全不必交纳房租就可以入住。
经济学理论指出,政f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宏观环境稳定。弱势群体本来句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态势,不能指望市场竞争来解决他们的困难,所以政fǔ责无旁贷要伸出援手。
而就华夏而言,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所谓廉租房,所有的人都靠单位分配住房,职工象征性地缴纳一点租金,这和当时实行的低工资制度是相互匹配的。但是在房改以后,住房市场化,贫富差距迅速拉开。现在吴城还只是有些市民偶尔提一提说现在房价好像有点高,但萧宸自然知道,在2004特别是2006年以后,房价的暴涨,使得许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住房保障问题日趋尖锐,前瞻性地提前进行经适房和廉租房的准备,才能在今后有备而无患。
而根据前世的经验,即便到了数年以后,房价已经“疯了”的时候,谈到廉租房,各级政fǔ依旧抱怨资金短缺。好像只要有了足够的资金,为穷人盖些廉租房是不成问题的。实际上呢?各级政fǔ倒也公布了一些关于廉租房的数据,可是一般老百姓很难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按照萧宸“前瞻性”的分析,在日后政务院“24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廉租房的资金有四个来源:“一是地方财政要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安排;二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三是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各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适当提高比例;四是廉租住房租金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廉租住房的维护和管理。对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中央财政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等方式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