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385(2/2)

刘病已已经忍无可忍了。以前不杀,是觉得你杨恽毕竟过不少工作,爆了不少有价值的料,现在不行了,你都觉得废了你侯爵是冤枉你了,既然咱俩不同不相不谋了,那还留啥脸面呢。

跟杨恽有什么关系 ,稍有常识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古人不一样,凡是天上现不祥之象,总有跟地上的某人某事扯到一起,于是不幸的,杨恽就被扯上去了。

经**一传,天下皆知,红遍大江南北。

很快的,就有人来杨恽家搜家。结果一搜,就搜那篇不怎么著名的《报孙会宗书》。搜家的人,简直如获至宝,上把它送给皇帝。刘病已一读,气得不禁拍案而起骂:娘的,杨恽简直就是找死。

不得不说一句,如果不是杨恽,司迁大师的《史记》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汉朝人才能一睹为快。情况是这样的,司迁死后,他的《史记》及书信都被藏在女儿司英家里,于是外孙杨恽有机会成为《史记》等作品的第一阅读者。杨恽每每读之,总要扼腕叹息,于是有一天,他向刘病已上书,要求公开发行《史记》。很幸运的是,刘病已批准了,于是雪藏民了二十多年的大书,终于重见天光。

如果你是刘病已,你也会火三丈。司迁借《报任安书》骂的是刘彻,杨恽借《报孙会宗书》大骂的是刘病已。杨恽骂人平一也不比司迁差,他还引用古诗,把刘病已骂绝了。

来了没有,杨恽借这诗,其实就是骂刘病已昏庸无能,才至于像他这样贞直的人零落于野,喊冤无门。事实上,这诗还不是最毒的,最要命的是,杨恽在信尾还说了一句,不同,不相为谋,活着替皇帝力卖命,本不值。

此诗如下:田彼南山,芜秽不治,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当初,杨恽扬眉吐气的时候,手持大刀,过多少人,爆过多少料,估计连杨恽本人也记不清楚了。所谓你初一,我十五,这个是有着光荣的传统的。所以,杨恽的政敌空前团结,决定要在杨恽落井之际,一起搬起石狠狠往井下砸。

一想到这,刘病已心中不由涌起一恶气。

这时,廷尉于定国面了。他经过查证,杨恽大逆不,罪该腰斩。接着,于定国把判决书递给皇帝,刘病已看都不看,批复同意腰斩杨恽。

这是啥意思?大约意思就是,我在南山上有一块山,整天辛苦劳作,但是满田的荆棘野草,多得无法清除。于是乎,下一顷地的豆,只收一片无用的豆颈。哎,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等享富贵,谁知还要等到啥时侯呢。

这不是田的诗吗?怎么扯上是骂人的话来了。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中国就没有文字狱了。中国古代文人客,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为文而文,为诗而诗,写文也好,作诗也罢,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那就是不平则鸣,不骂不

一颗汤的颅,就此落地,化为游天之冤鬼。

据张晏汉书注曰:山,人君之象也。芜秽不治,朝廷荒也。一顷百亩,以喻百官也。言豆者,贞直之,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也。萁曲而不直,言朝臣皆谄谀也。

杨恽并不知,当他到钱买醉,纵酒作乐,发郁闷时,有一双睛正在远远死钉着他。不对,是无数双睛正在死死要钉着他。那些邪门的睛,来自长安。

但是他们是读书人,不是街泼妇,不能一就脏字满天飞。读书人骂人,往往都是指桑骂槐,指东骂西,此骂法,文学称之为借抒情,寓情于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从文风来看,杨恽《报孙会宗书》继承了司迁《报任安书》那慷慨激昂的战斗神。但是,杨恽还没来得及把信寄时,他就事了。

看来,孙会宗给杨恽来的那信,不是闲来无事的,他肯定是嗅到了不祥之气。果然不久,杨恽就被告了上去,说他骄奢无度,不知悔过。这个还不算啥的,人家还给他安了一条,天上现了日,肯定是因为杨恽才有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