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者为胡适。他毕业于康乃尔大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此时在北大为哲学教授。胡对五四运动主要的贡献为提倡白话文,以代替传统的文盲。他的性格和思想上的立场与以上的同事相反,他主张实用,而不主张以“主义”作标榜,因此他没有被当时青年热烈拥戴。后者多为革命之浪漫主义者,企望找到一种意识形态的公式得到立即解放。胡的实验主义(也是主义?),一部分来自其美国老师杜威(JohnDewey),可以用“一点一滴”的观念概括,因之他不与同时人物的步调相符。在长远的眼光看来,胡适不能算是完全错误。中国的革命注定要采一种途径,甚至为革命家所无从预料。其问题之大超过当时已有之辞汇。如是看来,以前所用之“主义”全部都被歪曲或伸缩。
与以前几十年比较,中国在1919年已更向前进一步。鸦片战争结束,这国家未做任何调整。即在自强运动期间向外学习,其范围也不外科技,仍限于与军备有关部分。百日维新虽然失败,维新人士至少已提议将全部政府机构一井改组。现在,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的行动愈为切实。他们主张将中国文化上的因素全盘托出重新审定,必要时不惜清算,达到了中国人所可能主张之极点。我们提及“西方之冲击”(Westernimpact)时,只有采取宏观的立场才可能看出,以上“全取或全弃”(all-or-nothing)的反应,参观了不到时间成熟以前,技术上执行的困难。
国民党与**
1919年5月4日之后,事实之衍进速度提高。中国**于1921年7月诞生。孙中山之政党前后曾用4种不同名目,至是改称中国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时,决定改组,自此其机构仿效苏联形式。苏联及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一时扮演了重要角色。孙执行他的联俄政策,已让**党员个别加入国民党。一时很多青年志士或直接参与北京五四示威,或间接被五四运动感化,都奔向南方,实践着革命的道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维持了3年多。孙中山在1925年逝世,他在中国历史中最显赫的领§导人地位,经过一段明暗斗争,为蒋介石所掌握。他的北伐即开始于次年。在消灭军阀的过程中,这军事行动甚为成功,但是自1927年4月开始,蒋发动“清党”初行于上海,不久之后,举凡国民党所统辖的城市都在拘捕枪毙**员,蒋总司令和国民政府以自卫为解释。他们提及**人阴谋从内夺取政权。共∕产国际甚至鼓励**对蒋作人身伤害。**和一部分外国人士则指摘蒋介石背信,他有了上海金融界支持,已不需苏联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