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可以从汉代的覆亡叙起。其原因曾被追究于宦官掌权、黄巾叛民的暴动,和无纪律之边军被召京,然而实际上,全面内战展开时,宦官已被整肃,黄巾贼已被剿平,而边军亦已不再成为问题。晋朝情形亦复如是。最初问题之发生,咎在皇后贾氏,据说她心
毒辣,又
虚荣,有些历史家尚且说她黑而奇丑。因为她与皇太后争权又要废太
(非贾后所生)才引起皇室各王的
涉。晋朝的习惯,各皇
称王,内为朝臣,外拿兵符。不过当争端延及各地区时,皇后已被弑,以前各
冤屈都已平反,而战事依然方兴未艾,动则使几十万的官兵卷
,这就很难再称其为
闱间纠纷的后果,而认为咎在女人的虚荣与嫉妒了。
重新诠释八王之
晋帝国之征服吴国,以长远的计划遂行。首先以军屯担保粮之充足;其制造船舶,地
蜀境也费时7年;统帅王濬向来
事以大刀阔斧
称,当一切准备停当时,他年已70,他所造大船据称有600尺长,可载两千兵
。吴国也不
虎将事,他们建造了
中障碍,还在江面窄
以铁索横贯。王濬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碍;针对横江的铁索,他制造了100尺长的火把,以
树枝及容易燃烧的
料捆成,上淋麻油,据说烧起来的
使铁索熔断。这障碍既除,王濬的楼船即顺
而下,于公元280年在南京受吴降。
以上事迹见于官方正式的历史中,其传奇的成分我们既不能证明也无从否定,只不过因着这些事迹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重大演变。司家之晋,因禅让而合法,是这三个半世纪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将带有竞争
的敌国全
肃清。当它在280年攻占南京之日,好像重建了一个统一大帝国的局面,只是才10年,北方的新发展又将其好梦惊破。公元291年,司
皇家的一段家
冲突,因为各皇
的关系而牵连到各地域。内战既开,长城内的少数民族也借机起事。公元317年,西安与洛
两座国都先后被洗劫,一个驻在南京的晋王
在这关
称帝以维持朝代的名号,可是自此以后他和他的继承者除了控制长江以南之外,很少机会能涉足于其他地区。公元383年,这
亡政府的弱势军队
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
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淝
之战)。可是纵然如此,东晋仍无力北伐,仅能保持南方的半
江山,以后四个继之而起的短命朝廷也无不如此,它们都自称统领全国,实际上不过盘踞着华南,坐待着第二帝国隋朝之
兴。
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当中魏长于骑兵,似占优势。迄至公元263年,距曹首先伐吴及蜀已半个世纪,魏将司
昭终于打破此中僵局,他在万山之中,人迹不到之
行军,以奇袭方式突
蜀汉之后门。此计既成,收拾残局,只是指顾间事。只是他翌年去世,
司
炎乃抄袭曹家办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转移到司
家,他在公元265年成立晋朝,让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行禅让札,全
有如以前之曹魏
着刘家的汉朝禅让。这
象征着天命转移的仪式,也在分裂的期间为以后四个短命朝代(宋、齐、梁、陈)所模仿。
了。
现代学者引用“经济枢纽区域”(KeyEconomicAreas)的说法,企图将长期分裂的局面,作比较切的解释。他们认为好几个
产粮
的大地区,内
的
往
,需要外界的接
少,于是地方政府因此逐渐脱离**的掌握。这
说法,有它的优
。从曹
之不能征服南方的两个国家看来,和东晋在淝
一战足以击退来犯之优势敌军的事迹看来,经济枢纽区域好像确有其事。可是这和晋朝一度统一的情形对证,就不相符合了。即算地缘政④治里有阻碍统一的因素,仍可以军事行动克服。以后晋朝的内战更使这个说法文不对题。当时战事波及的地方全在国都附近,南方照理应当鞭长莫及,此刻却反而平静无事。
短暂的统一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说之际,我们不能不对传统所谓兼并之说再加斟酌。土地的占有,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影响极。大多数的小自耕农作为当兵纳税的基础,其公平的因素不说,确是在中国乡村中,
当我们检讨这段期间的历史时,发现当中浪漫的事迹多,逻辑之成分少。不少的男女人
,因为他们贤愚不肖的事业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们很难综合其反映什么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