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典型的战役有10万骑兵参加。支援的步兵及后勤队又多
数倍,所以每次用兵,以牵涉到50万人为常态。汉军通常分三路及五路展开,以搜索接近敌方,并预先订好集结会师的时日与地
。他们通常在本军外围500英里的范围内活动。始终不遇敌军的情况常有之,通俗情形是两军迎战,争斗惨烈。公元前99年的战役,中国方面之死伤率达60%一70%,很少生还。公元前119年的战役,汉军虽获胜,但是14万
匹
,不到3万南归。武帝长久的御宇期间,前后执行这样的战役8次。除此之外他也
兵朝鲜,其平西南夷,已
今日之越南,并且也在青海与藏人
兵。
匈问题
不断以这带着诗意的方式去贯彻他们的主张,
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
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④治混为一谈。只是如此一来,他们也将专制皇权合理化了,使之比较温和,同时鼓舞百官的自信。他们因此觉得盈天地之
(我们称之为自然律,naturallaw),都已在掌握之中。纵使天
之职位世袭,臣僚则以文笔见长,但因为彼此有了共通的认识,也能在行动中俨如一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④治学混为—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
目的,但其
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诚然,它所遗下之影响时至今日犹未衰竭。
汉武帝只在公元前110年巡视前方一周,此外再未履足于战场。但是在征伐匈时他亲自作全盘谋划。他决定用兵的战斗序列,分
每一路军的人员
匹。每一战役结束,武帝也亲定赏罚。
两方战时其程序极为残酷,因为战场就是沙漠及其周边的草原地带,环境本来就萧条。当两方
锋之际,绝无后撤退却之可能,而以汉军尤然。战败者固然难幸存,即战胜者亦死伤惨重,逃脱几全不可能。俘虏数少,而
换之俘虏尤少。投降的则依例改换
份,从此终
夷狄。汉军战胜时则对
落之
羊一网打尽,视作战利品。反之游牧民族要能伸手抓住南方汉人,其惨酷少恩,也少幸免之地。汉代的征伐无非展开一
序幕,以后这两
文化尚要长久地在历史中胶结,没有一方能以永久的胜利或全面的失败改变局面。影响所及在中国的文艺作品里留下一大堆抒情的作品,有些
国心长,
拳
掌地发
好战喜功的声调。也有很多在
咏间,表现着厌战而盼望和平的衷曲。
匈是一
阿尔泰(Altaic)语的民族的名称,他们在中国历史初期为患北边,此后千百年间,至少还有一打以上人
上或同或异的游牧民族接踵而来。匈
组织上的初期早熟对中国的帝制一统有连带关系。这也就是说当中国全境一统时,游牧民族也必
有类似的结构,反之亦然。汉时匈
已有24个
落的结盟,他们力之所及绵亘1500英里,自东北至于青海。公元前200年,他们曾号称以30万骑兵围汉代创始者刘
于今日之山西。上述数字可能夸大,但是无疑的,在重要战役里他们不难以10万之众,投人战斗,并且不必全数集结,而是在战场上协定,分成若
纵队。因为他们以游牧为生,在环境上占优势,此即军事理论家所谓“战斗条件与生活条件一致”当中国人尚要组织动员、装备、征调、训练之际,北方之劲敌则可以省略上面的步骤。他们的及龄壮丁早已在
背上,他们的武
就是他们的谋生工
。他们从来不缺乏
动
。
全战费为数几何?司
迁略称内地输送**石的粮
只有1石运达前方的说法,虽然不能在事实上认作确切无讹,但他这句话至
政府征发与农民生计
西方人士认为中国人之保守缘
于环境上有一成不变之因素在。只要这些因素一日存在,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则须维持其一定结构。今日很少有旅游者履足中国而不将八达岭的长城列
行踪之中。秦始皇首先构造的长城,位于15英寸等雨线之北,今日早已颓废。现存之砖墙系15世纪所建,上面之楼,系16世纪新添。当日火﹉药之使用早使类似的设防在世界其他各
失去时效。当这绵延几千英里的城
展现
前时,观光者只要知
它曾不断的修补翻新,就不待解说而了解中国边防问题与中国文化之源起几乎同一长远。它与汉武帝刘彻的关系乃是这位不同于常人的君主,16岁登极,享国54年,正值汉朝威势达到最南峰时,曾企图一举而永远解决游牧民族的问题。可是纵使他的军事行动一再获胜,他的目的却迄未获得。他在公元前87年去世时,他的匈
战争使国库大为亏损,这也是西汉(亦称前汉)衰退之一大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