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章最后的挽歌1(5/10)

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蒯彻还要继续说下去,可是韩信已经受不了了。他呻吟道:“别说了,快别说了,先生的话让我好有压力,我不希望再听到这些,我不喜欢压力。”

蒯彻叹息一声,暂时闭了嘴。隔几天他又回来了,继续往下说:“…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可是蒯彻的话,让韩信面临着巨大的痛苦。韩信智商高而情商低,他喜欢的是纯正的技术性工作,而受不了与心眼多的人打交道。蒯彻的建议虽然是解脱困局的办法,却意味着他必须要承担起人生责任来,学习像刘邦那样思考——可这却是低情商的人最害怕的事,所以蒯彻越是催促,韩信越是逃避。

人类的天性弱点,一旦无法胜任责任,就会选择逃避,而把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韩信只能寄希望于刘邦的良心发现,体谅自己的功劳,而不会除掉自己。虽然这种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的感觉很惶恐,但相比于承担人生责任所带的巨大压力,这仍然成为了韩信的最优选择。

眼见得说不动韩信,蒯彻长叹一声,就假装疯癫逃走了,有消息说他此后改行做了一名巫师。

5、背信弃义

韩信谢绝了楚使武涉和谋士蒯彻的劝说,不忍心背离刘邦,这情况下他心里的危机意识突然增强,于是就更好地表现,希望能够获得刘邦的好感。

此时,齐国的楚军残兵逃到山东南部,重新集结起来。于是韩信挥师南进,命灌婴的骑兵击败楚将公杲,直抵薛郡,再胜楚军。继之推到淮水南北地区,占领了项羽的家乡下相,连克附近各县邑。

连家乡都被占领了,可知项羽是何等窘迫,他派了部分楚军回师,却再度被韩信击败。更气人的是,彭越那个家伙又乘机蹿了出来,烧杀劫掠,什么事让项羽上火,他就干什么事。

到了这一步,再不懂行情的人也看出来了,汉胜楚败的趋势,已经是无可逆转。

公元前203年八月,汉王刘邦派了个侯公来楚营找项羽。侯公带来了个一揽子解决方案。方案建议,楚汉两家握手言好,项羽释放刘邦的父亲妻子,从此两家结为兄弟,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归属汉国。鸿沟以东,归属楚国。

这个建议,合理而现实。现实就是,无论是楚国还是汉国,都是真的支撑不下去了。楚国这边,虽然项羽最能打,但是粮道断绝,等于被掐住脉门,有死而无生。汉国这边,虽然有粮食吃,但没人是项羽的对手。这样双方各占据一个优势,相互克制,形成死局。唯其这个建议是化解死局的唯一方法,不惟刘邦这样想,项羽的心里也对此充满了希望。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不打了。

平分天下。大家各一半,各回各家当自己的王。

于是双方开始讨论撤军的细节问题,很快就达成了共识。项羽遵诺将刘太公和吕雉释放,而解围东归。

史书上说,刘邦也打算西归,可是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张良和陈平走过来,说:“大王,你不是缺心眼吧?现在汉国已经占据了大半的天下,诸侯都已归附,而楚军疲惫不堪,粮食断绝,这正是灭亡楚军的天赐良机。如果你不抓住这个机会,彻底消灭项羽,那就是养虎为患。”

刘邦说:“好,这个建议蛮有创意。”

于是刘邦立即撕毁双方共同商定的和平协议,下令汉军全面出动,追杀项羽。

看史书上的记载,这件事带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如果不是张良和陈平的建议,刘邦未必会背信弃义,撕毁协议。但实际上,先签和约,再动武力,却是刘邦式的典型风格,这种事,他已经玩过不止一次了。

此前,刘邦攻入关中,军行武关之时,遭到了秦兵阻路。当时刘邦就是遣人带了金银珠宝,招降秦将,等秦将投降,并准备和刘邦合师进攻咸阳的时候,刘邦却突然露出狰狞嘴脸,一个回马枪杀过去,杀得秦军哭天抢地,尸横荒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