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后世有的史家,明显脑壳进水,就以项伯的解释为解释——刘邦就是这样一种人,为了争夺天下,父母妻子根本懒得理会。这是一场拼底线的战争,项羽拼不过刘邦,只能认怂。
这个解释固然没错,但使得这个解释能够立足的关键因素,却是项伯其人。
一点没错,刘邦的父亲妻子落入项羽的手中,原本是项羽最有力的王牌,足以置刘邦于必败之地。但由于项伯这个不稳定因素的介入,却导致时局翻覆,原本是最有价值的王牌,竟尔沦为了项羽手中的负资产。
很显然的一件事是,早在两年半之前,当刘太公和吕雉落入项羽之手时,刘邦就开始思考这件事之于他的意义。只要他的脑子没问题,他就知道,迟早会有一天,项羽会拿出他的父亲妻子,强迫他就范。这对他来说意味着极为强大的杀招,他必须要于绝境之中,想出个法子予以应对。
应对的法子很快就让他想出来了:想当年,我和你项羽,于楚怀王面前,立誓盟约,结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我老婆就是你老…不对,就是你大嫂,如果你一定要烹杀自己的父亲,我没意见,只希望你看在兄弟的情面上,分一杯羹给我,不可以吃独食。
这句台词,刘邦应该是想了又想,背诵得滚瓜烂熟,单等项羽以父亲、妻子性命相要胁的时候,就用这句标准文案来应答。
好了,刘邦既然想出这句台词来,就已经扭转了局势,至少是立于不败之地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项羽既然捉住了刘邦的父亲、妻子,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来,而非要等到时局扭转,楚军这边转入颓势的时候才使用呢?
这固然与项羽的荣誉感、自尊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项伯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从数学的角度上来讲,项伯这个内奸,相当于一个负号。项羽这边不管取得什么样的优势,被项伯这个负号一乘,完了,变负值了。而且正是因为项伯这个负号的存在,导致项羽沦为了十万楚军的保姆,让他一步也走不开,无法去偷袭敖仓,夺取粮仓。同样地,原本是人质的刘邦父亲和妻子,也被项伯这个负号一乘,变成了刘邦方面的盈利点、项羽方面的负资产。
在这长达两年半的军事对峙之中,刘邦不断派出使者,去楚营中探望自己的父亲、妻子。这时候项伯就拿荣誉感来给项羽下套,让项羽允许汉使入楚营,以便把他搜集到的楚军情报给刘邦送过去。
在这个过程中,项伯是没有丝毫负疚心理的。因为他已经和刘邦结了儿女亲家,吕雉就是他的亲家母,刘太公说起来,还真算是他爹。所以项伯千方百计地激发项羽的自大情结,避免让项羽走上以老人妇女要挟对手的错误道路。被项伯暗中算计,刘太公和吕雉在楚营之中,非但没什么风险,反倒让项羽左右为难。
两军对垒中,还有一条可怕的规律:间谍往往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简单说来就是,项伯比亚父范增更容易取得项羽的信任。这是因为,亚父范增是把全部的心神放在分析敌我态势上,没有闲暇考虑项羽的情绪。范增说话,专拣项羽不爱听的来说,因为他要项羽避免任性,别犯错误。而项伯不关心这些,他只关注项羽的情绪,专门挑选那些项羽最喜欢听的话来说。这就是范增忠心耿耿却遭到项羽怀疑,而项伯吃里爬外却备受信任的原因。
总之,项羽当时的处境就是这样,有项伯站在他身边,这盘局他怎么摆弄都是输。但他仍然无法自控地听从项伯的话,因为项伯的话,每一句都是针对他的心理弱点而设计,让项羽听了还想听,仿佛吸毒一样难以自拔。
现在,项羽仍然像以往一样,被项伯的话迷惑住心智,放弃了杀掉刘邦的父亲、妻子。这就意味着他也错过了最后的机会。如果杀掉这两个人,此后楚军就没有理由再接纳汉使,项伯的情报传递就需要另行建立渠道。但这样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有可能让项伯望而却步,最终会导致项伯与刘邦渐行渐远。
失去项伯的情报,刘邦针对项羽的打击就会迅速削弱——他再也无法确定项羽的所在,行动起来缚手缚脚,这就意味着项羽大逆转的时机到来。但是可怜的项羽,他到死也没有想到过,他始终被身边的亲人所出卖。
所以这时候的项羽仍然沿袭他固有的思维逻辑,向刘邦提出一个不可思议的提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