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项羽和曹参、周勃在下邑以西攻击流动的秦兵,袭击秦兵的车骑部队。这些秦兵都统一冠以章邯的名目,以强调自己战绩之辉煌。
此后周勃打东缗、打栗县,势如破竹。攻啮桑,周勃率先登城,再立战功。而曹参则走亢父,打下亢父之后,与周勃会于爰戚。这一次轮到曹参先行登城,于是刘邦封曹参为五大夫。
这一路行来,进步最快的是夏侯婴,他终于学会了车战,指挥兵车在东阿外围袭击秦兵。临战时他一车当先,驾车疾撞秦军,作战勇猛,刘邦大喜,赐给夏侯婴执珪的爵位。
在东阿城下的主战场上,项梁的先锋大将龙且,披坚执锐,勇冠三军。眼见这伙人如此凶悍,章邯知道遇到了强力对手,立即拔师西走,以避其锋。
项梁去追赶章邯,同时派项羽和刘邦去攻打城阳。
刘项二人,终于在历史上史诗般地大联手。我们知道,普天之下,恐怕没有人能够挡住他们的联手一击。所以城阳之战,史书上写得极为简单,我们知道的只是樊哙率先登城,表示在这场友谊赛中,刘邦未输给项羽。
由于史书记述得过于简单,没人知道项羽和刘邦两人是如何配合的。但是他们合作的结果,却让许多人目瞪口呆——两人联手打下城阳,就进行了屠城。
《史记·高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史记·项羽本纪》则是这样记载的:“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资治通鉴》卷八是这样记载的:“武信君独追北,使项羽、沛公别攻城阳,屠之。”
《汉书·高帝纪第一》是这样记载的:“田荣归,沛公、项羽追北,至城阳,攻屠其城。”
这就没错了,四十九岁的刘邦与二十五岁的项羽展开的首轮愉快合作,就是血屠了城阳这座城。
这是项羽血屠的第二座城,第一座城是襄城。而且项羽在襄城时特别血腥,打破城池之后,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活埋,一个也不留。
城阳是刘邦血屠的第一座城,目前项羽二比一暂时领先,很快,刘邦就要再屠颍阳城,把业绩跟项羽拉平。
不服老啊,不要以为只有年轻人才会屠城,老年人在屠城方面,也是极有创意的。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诡异的问题,同样是屠城,而且是刘邦和项羽一起屠城。但屠来屠去,项羽落得个残暴不仁的坏声名,而刘邦却被尊奉为仁慈的长者,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疑心这是修史者的瞎掰,不敢言明刘邦其实也是和项羽一样残暴,并因此得出结论: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胜利者屠城,就是仁慈厚道,失败者哪怕不屠城,也照样是残暴邪恶。民国大家胡适更认为历史是个小姑娘,谁想在姑娘脸上抹几把谁就来抹,抹得姑娘面目全非。
但实际上,至少在屠城这个问题上,不是这样子的。
想明确这件事情上的分野,就必须要先弄清楚秦汉时代的屠城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秦汉之前是春秋战国,春秋是从公元前722年开始,到公元前481年结束,总计是二百四十二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黄金时代,而后进入战国时代。战国是从公元前48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总计是二百六十年。而我们的主角刘邦,他三十四岁之前,是在战国时代度过的,三十四岁到四十八岁,是在大秦一统时代度过的。四十八岁以后,秦政崩盘,天下大乱,刘邦的人生才终于开始。
我们现在要问的是,春秋和战国,有何区别?为什么历史要这样划分?